未来不可预知,但未来世界至少有一点可以预见,那就是更加环保、绿色。
比如苹果就在自己的办公大楼上,建立了世界最大的屋顶光伏电站,而后谷歌也不甘示弱,要在全球4大洲的14个数据中心,使用再生能源供电。
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绿色新经济将产生约26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所以,全球各国政府、产业都在赛跑。
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了“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
对于城市发展,这是未来必争的赛道。
正解局发现,在“双碳”战略上,南京这座城市跑到了前面。
为了践行低碳战略,聚最优质的能源产业资源,引领最先进的能源产业方向,2021年南京市就和中国华能签约,共建中国能谷(华能紫金睿谷)。
建设中的中国能谷 图片来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所谓中国能谷,既有已经落地的华能国际能源先行区(总部)项目,也有正在推进中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促进中心、华能清洁能源智链科技产业园、低碳城市研究院等项目。
其基础建设投入预计超过300亿元,放眼全国也是屈指可数。
2024年,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零碳园区项目也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南京首个零碳园区项目,也是低碳与科技创新融合的新标杆。
有人疑惑,现在人家还都在说“低碳”,凭什么南京就要搞“零碳”,真的能搞起来吗?
任何产业都需要适宜的土壤培育。
双碳战略发布后,很多央企都把视角瞄准了南京。
2022年,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南京成立,举全集团之力,专门研究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技术,和现有的资源耦合、整合,构建中国未来的低碳产业发展。
要知道,石油化工行业的碳排放量巨大,中石化碳科公司成立背景,正是看中南京众多高校及科研实力,希望通过科研创新与南京优势低碳化工资源耦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带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上个月,南京再次发力,在招商引资的项目上,放了个大招。
6月21日,“2024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在南京召开,这是今年以来,南京市规模最庞大的一次招商盛会。来自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可持续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国际组织等400余名代表集聚一堂。
“2024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在南京召开
图片来源/南京日报
正解局在大会现场发现,其中多是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和一些上市企业的代表。
其中,就有美国高通的全球高级副总裁、德国宝马集团副总裁、法国达索系统公司亚太区总裁、德国菲尼克斯集团CEO以及多国总领事馆的官员。
纵观这场大会,无论是范围,还是格局,南京都显著区别于其他城市。
其中最鲜明的,就是会议的主题——“IN南京,赢未来”。
这个“IN”,指的是科技创新(Innovation)和国际(International)产业(Industry)投资(Investment)。
这不禁让人想起,苏州前段时间也举办了一场全球招商大会,用四个“SU”的短语,Sublime(崇高)、Sufficient(充足)、Sustainable(可持续)、Supreme(最高级)来讲述苏州的魅力。
相较而言,南京的标签更加恢弘具体,也展现了特大城市、产业重镇的格局气质;而苏州作为经济强市,则更多展现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
此外,除了这场招商大会,南京还举办了多个小专场的政企签约活动,贯穿大会前后。
在这些专场中,南京挖来了不少链主企业入驻交流,硬是把“会”开成了企业下订单的“局”。
在6月21日,南京市政府与宁德时代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围绕着“零碳城市”这个概念,搞了点“事情”。
根据协议,宁德时代将在南京布局光伏、储能、交通电动化、能源创新平台、零碳园区建设,并和南京一起探索包含研发、生产、回收利用等领域在内的完整产业生态链的融合发展。
一般而言,龙头企业的天花板多高,决定了产业的发展道路能走多远。
这是因为“链主”企业可以凭借大批的订单,聚集大量产业链,引来企业落地。
同样带动产业工人落户生根,就业发展。
城市和企业的选择是双向的,链主企业为什么选择了南京?
最关键的是人才。
南京的高校资源非常丰富,可谓冠绝江南,人才辈出。
值得注意的是,前段时间小米华东总部落户南京,看中的就是南京“研发之城”的地位。
这里不仅有华为、中兴通讯、LG、台积电等龙头企业的研发中心,还有三迭纪、诚迈科技等一大批新锐企业, 根据官方给出的数据:
截至2023年末,南京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06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2万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3家,进入胡润排行榜的独角兽企业17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分别为92.5%、98.2%、82.6%、88.2%。
南京生物医药谷园区 图片来源/南京生物医药谷
利用科研优势和人居优势,南京的投促部门用心做了一番功课,在各大城市抢邀链主企业的情况下,以诚意和实力牵手宁德时代。
而就在同一时间,同为链主企业的霍尼韦尔也把目光放在南京。
上个月,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伟茂和中国总裁余锋也先后来宁,研讨了自动化、未来航空和能源转型,总裁柯伟茂对于南京的喜爱,溢于言表。
作为美国的科技巨头,霍尼韦尔在1996年就在南京注册成立了霍尼韦尔传感控制(中国)有限公司,去年,霍尼韦尔还将国内其他省份的气体传感器和仪器生产线整体搬移至南京工厂。
霍尼韦尔南京工厂产线 图片来源/智汇工业
在霍尼韦尔看来,未来增长的动力更多体现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方面。同时,霍尼韦尔也想实现本土化战略,霍尼韦尔总裁柯伟茂就曾表示:
“南京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创新优势明显,是霍尼韦尔重点布局的城市,愿意围绕、智能制造、节能储能等重点领域,与南京携手共进。”
站在外企的角度上看,南京沟通南北,链接中西,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长江三角洲衔接中国腹地的核心节点。
对很多外企而言,落子南京,就是布局长三角真正的核心。
良禽择木而栖,名企落地,自然是在众多“备选地”中,优中选优。
今天,我们说城市拼经济,本质上就是在拼谁先占领属于明天的产业和全球化的市场。
正如美国学者、白宫创新科技顾问亚历克·罗斯在《未来产业》中提出的:
“未来产业是推动未来二十年全球经济社会变迁的关键产业。”
而在时下,零碳产业更是前所未有的超大赛场。
一方面,随着零碳产业的经济渗透度越来越高,在产业机构的分量越来越重,从买碳积分到主动对接零碳平台,是必然态势。
另一方面,在全球ESG投资产业热潮和低碳竞争力概念的促使下,企业主动吸取低碳基因,也能在无形中提升整体竞争力。
ESG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
正解局发现,南京的思路,就是引导资本去撬动产业,吸引来自全球的优质企业落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以此完善未来产业的布局,践行“零碳城市”的理念。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
“南京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
自古以来,南京就是虎踞龙盘之地。
而在今天,南京更是要“天翻地覆慨而慷”。
南京玄武湖 图片来源/南京发布 顾树荣 摄
作为江苏的龙头,南京所追求的IN,是实力硬,产业硬,创新硬,从“授人以渔”再到“搭建渔场”,从链主企业的引入,到面向全球招募产业价值链成员,南京要IN尽全力,力争上游。
而另一头的苏州也要继续精耕细作,求善求美,通过打造一流生态人文环境、营商环境、持续为苏州高新区导入更多优质资源,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IN”也好,“SU”也罢,绿色江苏,就是赢在江苏。
谋事者谋眼下,谋局者谋未来。
在追求新质生产力上的道路上,散装的“江苏十三太保”,要形散神不散,抓住未来产业的趋势,共同做大“苏大强”。